永春外碧:见证华侨百年奋斗

2023-09-01 10:17:09 来源:福建日报

宏大侨厝散发浓浓乡愁


(资料图片)

随风飘扬的红灯笼,干净整洁的厝埕……日前,记者来到泉州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一座规模宏大的闽南古大厝矗立在面前。蓝天白云下,这座名为“我爱我家——家风文化馆”的红砖黑瓦房在绿树掩映下,给游人一种明亮、清新的韵味。

外碧村陈氏祖厝福安堂 苏福彬 摄

外碧村新修的水坝 苏福彬 摄

馆内,游客三三两两参观着。来自泉州水利系统的几位干部肃穆围观,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几位自驾游的中学女教师看到儿时的农村用具,忍不住互相拍照留念;十几个小孩子正认真观看历史故事。

“现在家风文化馆是旅游热点,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3万多人次自发前来旅游参观学习,单日最高参观者超3000人次。”外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新剑表示。

家风文化馆所在的古厝原为外碧村陈氏祖厝福安堂,为马来西亚归侨陈在坵、陈在钞等五兄弟在1927年建成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79间房。这里也是外碧村村民陈天生、陈剑虎等人的祖厝。

2014年,在外碧村乡贤、中国社科院博士陈进国倡导下,当地决定选择一处房屋作为馆址,筹建乡土记忆馆。由于福安堂规模较大、位置便利,陈天生、陈剑虎等与族人商量后,自愿捐出古大厝创设乡土记忆馆,大伙儿商议取名为“永春县乡土记忆馆”。筹建工作得到了陈在钞的后代陈忠健及其妻子林琼芳等人的大力支持。

创办乡土记忆馆,首先是要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物、材料。“展品、文物主要取材于永春的东关、东平、湖洋、外山以及南安的向阳、九都等乡镇,大多在以东关桥为圆心的方圆五里之内。”陈忠健说。

2017年10月,历经近两年的搜集资料、整理,馆内装修、展品上架,永春县乡土记忆馆初步布展完成,共收集展出族谱、家规、侨批、农耕文化物品达1万多件。不管是族谱、侨批、小人书、旧版的新华字典等纸质文物,或是活生生的水壶、斗笠、蓑衣、木锯、手锯、刨刀等农作工具文物,还是算盘、笔筒、毛笔、烟盒、徽章等生活用品,都一一在记忆馆中陈列出来。

2019年10月,永春县纪委监委携手东关镇将乡土记忆馆提升打造为家风文化馆,经过一系列的设计、调整、归整和提升,增加了一部分声光电等现代体验部分。2022年1月,经过全新提档升级的家风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家风文化馆分为室内体验区及室外互动区两大部分,室内展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室外体验区约为6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验区主要包含华侨文化、家家有礼、家有规矩、我家有宝、顿悟堂等几大功能区,通过场景再现、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对永春华侨文化、优秀家风、传统礼仪、民间习俗进行集中展示;室外体验区主要依托周边农田、古厝、溪流等自然人文景观,配套建设农耕、渔猎、亲子互动等耕读文化体验项目,展示传统“八德”文化,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馆内的顿悟堂,记者看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实践调研基地牌匾挂满了整整一堵墙壁。把该乡土记忆馆作为学生实践调研基地,旨在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乡土记忆,弘扬家风,留住乡愁,面向未来。

“这是全省首个以华侨古大厝为平台,以家风家训为主题,集情景式、互动式为一体的实景文化园。”东关镇纪委书记邱章伟说,每一件展物都有故事,让参观者仿佛穿过时间隧道,走进过去的时光。

出洋而兴造就百年侨村

在外碧村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一个与海内外交流频繁的百年侨村,该村仍保留着很多海外交流的痕迹。

据陈忠健介绍,外碧村附近的东关桥是早期永春人出洋的必经之路,周边地区多有华侨的痕迹。1911年,爱国华侨颜穆闻在这里创办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公司;1917年,华侨李辉芳、李载起等人集资在此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有限公司;1938年,太平、外碧两村海外族亲在此集资创办太平种植公司。并且这一带也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南洋归侨的主要安置地。

家风文化馆内目前收藏有侨批2000多封,记载了很多乡村发展的历史记忆。“仅仅外碧村,就有几千名侨亲分布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希望将海内外往来的一些信件、物件收集起来,以便展示、保护和传承。”陈新剑说。

在外碧村碧溪两旁,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华侨历史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是碧溪两岸的古渡口。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永春人来往泉州港,航行的船只有不少是停靠在外碧村汤洋(田牛港)古渡口、加莲埔(曲港)古渡口,以此作为湖洋、东关、外山、乐山八都(现为南安市向阳乡)等地的木材、陶瓷、茶叶等货物的起运码头。

“外碧村现保存有两处古瓷窑址:一是东西大桥桥亭下的古瓷窑址;二是汤洋田的古瓷窑址。”陈新剑介绍说,根据《桃源太平李氏族谱》记载,明代外碧村上游“宿船潭”附近有瓷窑。民国以前龙山芸瓷碗粗坯做好后,皆转到瓷窑再进行烧制,再经外碧乐山脚下的田牛港、曲港、东关桥等向海外运输。

1911年前后,陈在坵、陈在钞兄弟乘坐溪舟船从外碧村的古渡口出发,泛过桃溪,渡经晋江,从泉州港入海,出洋到马来亚和新加坡。刚开始,陈氏兄弟以开荒种植咖啡、油棕树为主,后来从事菠萝、榴莲等水果批发,由于诚信经营、口碑良好,生意越做越大。于是陈氏兄弟成立协成号公司,后来又自办学校做慈善,让周围村落的孩子能免费上学。

艰苦创业、经商有成后,陈在坵、陈在钞兄弟毅然回到家乡外碧,历尽艰辛建成规模宏大的福安堂。“当时交通不便,木头、瓦片等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只能通过人扛肩挑,很是费心费力。”陈忠健说。

1978年后,居住在福安堂的100多名陈在钞后人陆续迁出,除一小部分留在外碧村生活外,大部分旅居国内外。目前,陈在坵、陈在钞兄弟已传承七代,后人达到5000多人。福安堂建成后,陈家一直传承书香,人才辈出,子孙后代到目前已有30多人为大学生,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毕业。

碧溪之畔侨胞见证蝶变

夕阳余晖下,沿着碧溪行走在外碧村,临水步道飘然若带,新修的水坝迎来一拨拨戏水游客,两岸房屋白墙青瓦,形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兼具乡土气息、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

今年6月20日,海外族亲代表、已82岁高龄的外碧村陈氏宗亲会前会长陈观福回乡探访。在家风家训馆祭祖后,他在村里停留了10多天,欣喜地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如今,家风家训馆已成为传承乡愁、增进乡谊的平台。“在这里找到了亲情、找到了回忆,打算都回到福安堂一起拜祭祖先,认祖归宗的同时认识家乡,增强对自己来源之地的感情。”陈观福说。陈在坵、陈在钞兄弟后代里,杰出代表有马来西亚吉隆坡永春县同乡会会长陈松青、马来西亚典当总会会长陈和庆等。

据陈新剑介绍,2020年以来,外碧村以“碧溪风情·乡土记忆”为核心,按照“留住乡土味、建设宜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五个美丽”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组织实施房屋平改坡和立面改造、碧溪两岸景观提升、家风文化馆、旅游服务中心、沐野拾光农耕文化园、湖洋溪滨水休闲等项目,“一园四区”(一园:“我爱我家——家风文化园”,四区:家风家训研学区、沐野拾光农耕体验区、滨水娱乐休闲区、碧溪民宿区)农文旅、教育研学产业振兴发展基础初步形成。

面目焕然一新的外碧村,离不开广大侨亲的鼎力付出。作为一个百年侨村,外碧村是永春著名的侨乡引领村。据介绍,目前外碧村户籍人口2344人,而该村海外华侨有1.6万多人,其中影响力大的代表性侨胞有:李深静、李耀祖、李耀升等。这些侨胞身居海外、心系家乡,尤以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为己任。

祖籍外碧的李深静,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县,是扎根大马的华人移民第三代,有着大马“棕榈油大王”的美誉。他幼年家境贫寒,卖过冰棒、在加油站当过伙计。在高中毕业后,由于无力承担大学费用,李深静就到一家棕榈园打工,后来深受老板赏识,从管工一路升至总经理。拥有种植业领域管理经验及资本的李深静,在1982年创立IOI集团,以棕油、精细化工、房地产为三大支柱打拼自己的企业王国,成为马来西亚的“棕油大王”。

外碧村的“清田楼”,是李深静祖屋,他捐钱把它修葺一新。“家乡一定不能忘。”对家乡永春有着深厚感情的李深静一家,多年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兴建侨联大厦、修缮东关桥、铺设乡村公路,多次捐资建设李深静农贸中心、外碧小学、东碧中学、永春职专、永春二中、永春八中校园以及永春县科技馆等。李深静生前累计捐赠达3000多万元,对外碧以及永春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荣获“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获福建省政府立碑表彰。去年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李深静次子李耀升代表家族向厦门大学捐款人民币1亿元。

傍晚时间,外碧村的路灯准时亮起来,这得益于该村侨胞的爱心捐赠。2018年11月,旅居在马来西亚的陈永泽、陈和庆回到外碧村祭祖,听闻村中无路灯,村民出行不便,当场表态愿意捐资建设路灯。不到半年时间,156盏路灯点亮村民夜行路。

“此外,陈在美、陈观福捐赠了300多万元,建设该村的陈氏宗祠;刘振福捐赠20多万元,建刘氏宗祠,其他旅居国外的外碧村后人热心公益事业、出钱出力的事迹多不胜举。”陈新剑说。

乡愁是维系海内外乡亲的纽带。在家风文化馆的华侨文化展区里,向海内外游子们讲述的是一个老华侨回忆儿时的家、背井离家下南洋、在南洋成家立业,最后创业有成回报祖国故乡的故事。

外碧村还以“海丝”源头的乡土记忆为主轴,结合“海丝”渡口、陶瓷古窑、通仙古桥等周边荟萃胜迹,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以鱼渠为辅,建设了划船、戏水、亲鱼等亲子互动项目。

“我们投资160万元建设外碧村游客服务中心,增建旅游栈道、休闲亭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养殖、销售、体验、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养殖、旅游观光综合体。”陈新剑介绍说。(通讯员 苏福彬 记者 刘益清)

关键词:

上一篇: 今日起!梵净山营业时间调整
下一篇: 最后一页